服务热线:0571-86692169

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正在越来越自信地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0-07-02

01

今年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改革开放的第42个年头。首先想请您畅谈自己的40,彼时您主要在从事哪些跟医药产业相关的工作?我国当年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与现今有何不同?

周惠会长:谢谢您的采访。提到40岁时候的职业生涯,我大都是在国外从事经济外交工作,先是出任中国驻以色列经济商务参赞,后来又调任中国驻印尼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大家知道,以色列人均科学家密度排名世界第一,被誉为创新国度,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在政府扶持和创新资源支持下,以色列生命科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涵盖了医疗技术、生物技术、制药等多个领域,规模不同的企业都有着核心技术。我在以色列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以色列生物医药公司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以医药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2004年成功帮助以色列大型企业集团IDB与苏州工业园通过IDB下属的创投公司无限基金The Infinity Fund)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Infinity I-China FundInfinity I-China Fund作为沟通以色列和中国商业往来的重要桥梁,平行投资于以色列成熟期的科技公司和中国公司,积极推动了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创新的快速发展。在我的以色列任期内,以色列医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黑龙江、江苏、浙江、河北、四川、重庆等地都开展了实实在在的投资合作。同时在我的任内,还积极牵线搭桥为世界最大的仿制药企业梯瓦(Teva)与中国企业开展有效合作提供了服务,推动了江苏泰州的中国医药城与以色列开展全面的贸易投资合作。

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右一)和时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赵军(右二)、中以友协主席燕妮(左二)、时任中国驻以色列经济商务参赞周惠(左一)在活动中

2011年,我回到了曾经工作过4年多的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担任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1996年至2001年,我首次在印尼工作,期间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印尼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政府当时向印尼提供了有关援助,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向印尼提供了急需的药品。我自始至终经办此事,对印尼人民的困难感同身受,也积极为双方合作做了一些具体事情。2013年10月3日上午,我也有幸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印尼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在东盟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对我国医药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在印尼主要致力于帮助中国医药企业积极走进印尼市场。工作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依托在境外设立的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来帮助中国医药企业在印尼落地生根。我先后推动了位于印尼西爪哇省贝卡西县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和华夏幸福卡拉旺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是中国企业集群式对外投资的模式创新,在深耕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转移过剩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下,也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提供了有效载体和现实抓手,为国内企业进驻沿线市场提供了模式经验,也为东道国在产品供应、产业提升、增加就业等方面提供积极助力。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苏州博瑞生物医药公司等中国医药企业入驻两个园区,并在当地投资生产。相信未来有更多医药企业去印尼开展投资贸易合作,为印尼人民提供更多可支付的医药健康产品,造福印尼百姓。

关于您提到的当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与现今有何不同的问题,其实从我刚才的回答中就可以发现,十年前更多的是国外的医药企业在积极寻求中国市场的机会,现如今则是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自信地走向世界。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从思维观念的国际化开始,在与国外企业的同场竞技中,逐步发展到规范标准的国际化,一步步跨越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同时,通过积极推进研发的国际化和开展海外并购,内生式研发驱动和外延式并购驱动的增长并行,从而有能力向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发出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经验和信心的积累,也有这段艰苦奋斗的历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各样文化的冲突、政策的限制等等。

作为致力于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行业组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称“医保商会”)长期以来通过推动贸易协调与促进,搭建国际性展览平台,召开、参与各类国际性会议,与国际组织、国外药监机构、行业组织建立常态化、多双边医药合作机制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帮助我国的医药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入国际医药市场。比如我们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全球50多个国际专业展会,为中国医药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选择。为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还在印尼雅加达承办了“中国医疗健康(印尼)品牌展”。这是商务部在海外主办的首个医疗主题品牌展,为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在东南亚市场展示形象、开拓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

2018年11月28日,首届中国医疗健康(印尼)品牌展CHEXPO ASEAN在印尼雅加达盛大开幕

我们经常讲,先行者们的脚印尤为珍贵,因为能够告诉后来的人们其中所蕴藏的经验和风险。我们已经有了像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绿叶制药这样的国际化先导企业,不断尝试在新领域、新秩序中进行探索,按照国际规则办事,进而拥有在国际医药市场的话语权。我也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能够更富胆略和技巧,积极进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医保商会将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02

经历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这40多年,您觉得我国医药外贸最值得回忆的经典片段有哪些?在这40多年来,我国医药外贸整体上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周惠会长: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出口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是制剂产能最大的国家和中小医疗器械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越来越多富有科技含量的原创产品走向全球,企业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全球研发、投资并购、海外建厂、技术引进与转让、国际高端市场认证注册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国际医药市场合作与分工,在全球医药市场中正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从医药外贸角度来看,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六个变化。

一是外经贸体制的改革推动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成立。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始了外贸体制改革,逐渐打破外贸公司对进出口贸易的专营地位。更多医药生产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参加国内广交会及海外展会的方式结识国外客商。在这个时期,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成立了致力于支持中国医药产品走出去的行业组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来协调与促进中国医药外贸事业的发展。

医保商会召开中国医药出口国际市场研讨会

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CPhI世界制药原料展品牌引入中国。2001年,改革开放迎来里程碑式事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外贸体制改革也持续深入开展,建立了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出口管理法律框架和制度。这为中国医药外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是在2001年,医保商会将CPhI世界制药原料展品牌引入中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制药原料展中国展。今年展会将迎来20周年。CPhI中国展20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腾飞。

2001年,首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在上海成功举办

三是全球制药产业链转移带动了中国医药外贸的转型升级。2010-2011年,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国际医药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中国医药产品出口连续两年强势反弹,同比分别增长21.36%34.9%。同期,全球制药产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国际制药跨国集团加大在中国投资,直接带动了特色原料药和西药制剂出口大幅增长,高端医药产品出口大幅提升。部分医药出口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中国医药产品在新兴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原料药、医疗器械尤其诊疗设备类产品增速最为显著。

四是医药外贸进入低速增长新常态并在2015年首次突破了千亿美元。2012-2018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继续稳定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欧美药品监管制度趋严和贸易保护加剧及大宗原料药等部分产品国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等原因,进入了低速增长的新常态。2012-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5.06%。在此期间,2015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26亿美元。

五是中国市场吸引全球目光和医药进口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内需求不断扩大,中国医药产品进口持续增长,中国成为世界医药产品进口最快、潜力最大国家之一。2000年,我国医疗产品进口额31.8亿美元,2019年达718.61亿美元。2019年中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顺差19.7亿美元,大幅下降85.92%,进出口趋于平衡。

六是中美经贸摩擦带来新的挑战。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进口商品征税清单主要涉及超声、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心脏起搏器等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医疗设备,以及部分低端医用耗材、康复产品等。美方征税措施对我国医药外贸短期影响尚不明显。但考虑到中美经贸摩擦的传导效应和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布局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预期,从长远看,将不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国医药企业今后在美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核心技术、管理能力、销售渠道等的努力将受到影响,甚至我国医药企业与美国有关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也会受到干扰。

回顾中国医药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初步形成医药中间体、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仿制药、新药研发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在资源、成本、工艺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特别是原料药和仿制药的成本控制和规模生产能力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在医疗器械方面,利用在电子、电器、装备产业方面形成的良好基础,我国不断加强医疗设备设计、部件制造、精细加工等方面的配套体系建设,也形成了医疗设备制造业规模竞争新优势。但是,从全球医药价值链来看,我国尚处于原料药和中小型医疗器械供应国的角色。我国现已初步形成的全产业链布局在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转移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在出口结构中得以发挥。我国医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产业链整体布局和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医药企业差距明显。因此,从医保商会所开展的行业工作来看,当前我们所说的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医药外贸范围。我们一直在强调,医保商会现在所推动的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更加着眼于全球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是致力于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全方位嵌入全球产业链,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中国医药产业新的国际化布局。

03

在您看来,我国医药外贸在现阶段迎接的机遇和挑战都有哪些?对我国未来医药外贸形势您有何判断?还请您作个展望。

周惠会长: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医药外贸的核心,也是各种竞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产品质量、研发创新、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营销网络等,具备明显的木桶效应,任何一个短板都会降低系统效能的最大化。上述各要素也正是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内生动力愈加强劲,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我医药企业通过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链中的位置,从非规范市场向规范市场转移,从独立研发到全球资源整合,医药企业通过海外建厂、设立分公司与研发机构、专利授权与转让、国际并购等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单纯出口为主的盈利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中国医药外贸所面临的机遇主要涵盖产业和政策两个层面。从产业层面来看,我国医药产业基础雄厚,多种产品比较优势尚存,国际市场刚需短期内难以改变。此外,我国医药企业多年来在国际注册认证、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全球资源整合等方面成效显著。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我国政府连续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涉及改革监管制度、完善财税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等,将积极助力我国医药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也有两个方面,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疫情冲击给我国带了极大的风险挑战,尽管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因此次疫情而改变,我国也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加以应对,但从短期来看,其对国际贸易往来、产业链延伸、一带一路建设等都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外药监政策趋严等也会给我国医药外贸的发展增添不确定性。内部因素则包括我国医药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原料性产品为主;上万家企业从事医药健康产品出口,同质化竞争严重,素质良莠不齐;我国在生产制造环节有一定优势,但在高利润率的研发设计、国际营销和品牌运作环节处于劣势。另外,国际化战略不明确、目标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对国际市场法规认知不成熟,及我国目前还不是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成员国,国内外生产、注册等程序和文件提交存在较大差异等也是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短板。

展望医药外贸的未来发展,我想重点分享两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打破了人们对2020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全球贸易的发展预期,对全球人员流动和国际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方兴未艾,新兴市场将成为未来中外医药产业合作的持续增长点。

从新冠疫情的影响来看,由于疫情发生、发展及各国采取的管控措施,国际物流运输受阻,原料、辅材和包材难以正常进出;运输、原材料等成本上升;目的国清关受影响,中国运输工具进入受阻等因素使得中国医药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国际贸易频频遭遇挑战,进而影响到全球医药产业链的稳定性。同时,疫情过后,各国政府或将持续加大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疫情中需求较大的血液制品、抗体、疫苗等将进入加速研发期,而抗病毒、抗感染药物也将受到更多关注,客观上促进各国医药产业的本土化发展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变革。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力度不断加大,在全过程发挥了作用,让中医药得到更多国际市场的关注,或将为贸易带来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发展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11月发布的《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拓展亚洲、非洲、拉美等市场。未来,一带一路市场将成为我国医药外贸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主要为新兴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新兴医药市场规模达到2860亿美元,同比增长6.9%,未来增速预计达到5-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新兴市场卫生支出增长快,未来药品销量的增长,80%将来自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占全球药品市场的销量预计到2022年达到56%,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新兴市场在中国医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比也呈上升趋势。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促进医药贸易多元化的同时,对推动全球医药产业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更重要作用,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收获红利。多元化的经贸合作将促进内外联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产能去旧育新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内改革的需求将扩展国际合作空间,为沿线新兴市场基建发展、产业升级和市场培育创造历史性机遇,也是解决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最有效的途径。